范冰冰被华师大副教授骂为戏子? 范冰冰被赶走原因
2023-12-21 06:32:45未知 作者:肇庆在线
10月25日,范冰冰宣传《我不是潘金莲》到华中师范大学,不料仅上台十分钟就被赶走。之后更是有网友起底疑似该大学的某位副教授在微博中讽刺范冰冰是戏子。
华师大副教授讽刺范冰冰
有网友找到疑似华中师范大学某位副教授,化名“能智喝茶去”在微博上发文,“华师大不欢迎这样的戏子!本来是好端端的一场关于电影文学的学术研讨会,硬夹个戏子弄得混乱不堪,实在令人败坏胃口。”
该微博虽然已经删除,仍被不少网友骂翻,“她不缺你们那点钱,也不是非要去你们那里。倒是你,为人师表,可恶”,也有华师大学生留言:“这锅我们不背!”
范冰冰被赶走原因
范冰冰被“驱赶”下台后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网友作出的以下分析。
第一,这个活动不是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华师只是提供了场地。
第二,因为主办方和华师沟通时答应了华师不会让范冰冰来,安保规格只是应对冯小刚和刘震云所做的小型电影讨论会,所以华中师范大学没有向公安机关报备。
但是范冰冰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来了、也不知道是谁让她进来的,学校担心范冰冰来了的消息传出后会引起围观和人员聚集。
当范冰冰出现在华师音乐厅的时候,这个活动的性质从一个小范围的文学研讨会变成了明星见面会
这是明显不符合大型活动的安保规定的。现场没有警方,安保力量无法跟上,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才劝说范冰冰迅速退场。
所以说这个责任不在租借场地的学校,也不在公安局。
事后校方解释,事前不知道范冰冰会出席,因为“安全因素”才会请她先离开,并无恶意。
“范冰冰遭劝离”事件与学术尊严无关
整个事件很可能就是高校、活动承办公司和主创三方面的沟通出现问题引起的误会,某一个环节出了差池,在名人效应和媒体的渲染之后便能轻易成为社会话题。
众说纷纭中,最让人疑惑的,是包括高校师生在内反对“商业宣传”的声音。乍一看似乎有维护高校学术氛围的清高,却终究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高校虽以教育、学术立本,偶尔邀约或承办此类电影宣传真的就是“堕落”“腐化”吗?的确,大学里相关专业办的多数与电影相关的研讨会,是不存在宣传或商业目的的。但这不代表院线电影进高校路演宣传就是绝对不合理。
实际上,电影节目到大学进行路演宣传已经非常普遍——大学生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文娱产品的主流消费群体了。有需求就有服务,明星和学生合理范围内的互动完全是正常市场行为。
作为几千人包括学生、老师、后勤工作人员等不同生活背景、文化层次的公民共同生活的区域,大学校园甚至不能说是一个“小社会”——它就内含于社会中,只不过其基本的功用是教育。
就拿学生主体而言,在高校除了修习文化课,还需要饮食、运动、娱乐。平日里和同学去KTV唱个歌、去“爱豆”的见面会挥个荧光棒,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怎么把做这些事的场地挪到某栋教学楼,就不行了?多好啊,对学生来讲省钱省力,简直是福利。
没错,冯小刚是影片导演,刘震云是原著作者,所以他们在电影宣传期的一切活动都逃不开商业炒作的嫌疑。
但且不说在非宣传期,要请冯、刘这个级别的名人来开个讲座或者纯粹的学术研讨会并非易事,就拿《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本身——这样一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官场生态和基层政治的电影,单从题材就值得探讨,很遗憾由于它在“宣传期”,它有“商业目的”,就成了研讨会不正当性的根源。
当然,网上有传言称,能入场的都是某电影购票平台的会员而并非华中师大学生——若此传言为真,就另当别论了。
整个事件很可能就是高校、活动承办公司和主创三方面的沟通出现问题引起的误会,某一个环节出了差池,在名人效应和媒体的渲染之后便能轻易成为社会话题。
就目前各方的回应来看,华中师大的公关实在不合格,不管“真相”是什么——实际上这种花边新闻也没人关心真相——在争议中心还急于推脱,且有些不当措辞,实在不是高明之举。
相比之下冰冰的情商则高得多,一句“各自站的立场不同”、“大家都不易”,既保全双方面子,又显得云淡风轻。
总之,高校能不能接受电影宣传,包括在校园里进行影视剧、综艺拍摄,其实已经有不少讨论。在我看来,需要担忧的不是这些活动会导致娱乐化、商业化对学术氛围的腐蚀——学风日下的根源复杂得多,况且这种上纲上线的言论实在惹人讨厌,而是管理者如何更妥善地组织、协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师生尽兴,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