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数头伏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也被称为苦夏
2023-09-26 20:36:16未知 作者:肇庆在线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是比较好奇的吧,其实关于夏至三庚数头伏的意思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一起看看吧。
“夏至三庚数头伏”。据天文专家表示,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面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蓄积,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我国农历中,计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第一天。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夏至三庚数头伏,我们根据这个口诀,可以算出每年的头伏时间。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伏”,即“暑气潜伏于地”之意,它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今年的“三伏天”共有40天,自今日开始至26日为初伏,中伏则始于7月27日,末伏要等到8月16日,直至8月25日结束。
“三伏天”里,很多人往往会觉得身体乏力、精神不振、体重减轻。因此,在民间,“三伏天”也被称为“苦夏”。
入伏后,暑邪作祟,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频繁出现,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各类健康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长时间在高温高湿天气下工作者,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的症状,可能就是中暑先兆。除了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大、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也易成为伏天中暑的常见诱因。
三伏天如何防暑降温
1、口渴后不宜狂饮: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如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2、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3、常备防暑药物:盛夏酷暑,高温燥热,常使人们食无味、睡不香,容易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
为了安全度夏,家庭应准备一些防暑药物,常见的药物和食物有: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金银花、菊花、荷叶、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