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不在撒哈拉》读后感
2023-05-11 16:06:59未知 作者:肇庆在线
小学时代就知道三毛,就是黑白电视机里三毛流浪记里那个额头前三撮毛,大鼻子,身穿破烂的小男孩。 中学时代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印象特别深:我每天想你一次,天上便会掉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那时候的我对于撒哈拉的认识仅仅是地理书上那一片黄色的沙漠:人烟稀少,漫天黄沙。 大学时代才知道三毛和撒哈拉是一段爱情故事,当然三毛还是一样的在流浪,三毛是一个作家,三毛有她的爱情,三毛已经逝去。大学里泡在图书馆的大把空闲时间被我用了读各种各样的书,读的最多的是三毛。她说:我的一世比别人的十世都长。她的爱情,她的流浪,她的善良,她的美好。 当当上看到《三毛不在撒哈拉》这本书时,还颇不以为然。三毛不在撒哈拉在哪儿?她的爱情,她的荷西,她的梦都在撒哈拉呀。仔细看了豆瓣一些书评和介绍,原来是另一个女孩子的另一个故事。带着一点好奇心,我拍下了它。 寒假回来的早,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便想起了这本书。打开之后就没再合上,一天之内把它读完,然后在心里说,幸好,我没有错过它。没什么太讲究的文字,甚至可以说有点碎碎念,生活的寻常对白俯拾皆是,可是看着很温暖。对于温暖的事物,想必谁都不会拒绝的吧。 不知怎么回事,看多了类似旅游的书,心里的那份要去远方的冲动变得越来越稀薄了,觉得只是这样看看别人的远方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近来越来越相信,有缘分这个东西的存在,不管是对人,对书,还是对旅游的一切。机缘到了,你就会拥有什么,一觉醒来就会漫步于异国他乡的路上。 去过的地方不多,所以我的一点感受都是看书得来的。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在于沿途风景的美妙,去过的地方繁多,还是无数美味的食物,而是嘉倩对于自己一步步离开上海,独自到澳门求学,之后又去荷兰,爱尔兰做交换生的种种经历的描述,那些寻常生活里带给我的小感动与暖阳。 越长大,人会变得越世故。儿时,大人们总会赞我们天真可爱,那是一种表扬;长大,别人说你天真,就变成了一种贬低。是我们变了吗,还是这个世界看人的视角变了?嘉倩去加纳利岛上的时候,有一位店老板将一盘切好的小点心送过来,她本能地以为又是来宰游客的,劝同伴不要拿。之后看见别的游客拿了老板的点心,老板什么都没有说,直接返身回店里了。这个女孩看到这一幕,羞愧了。 她在一步步地成长,我看着书跟着她一起成长。之后,她悟道,什么都不懂,那叫无知;可是,知道世界的黑暗与危险还是一如既往地去相信这个世界美好的存在,并且身体力行,那是天真。天真不是傻,是一种真诚,坦白自己,亦对别人坦诚。 以前,出去逛街,看见路上行乞的人,总是漠视,就算沧桑的老人走到面前伸出双手,我也会视而不见。看着别人,大多数都是跟我一样的反应。现在想想,该是要有多羞愧,为着自己早已被侵蚀的心。 旅行的意义,不在于拍了多少的美照,回来有什么炫耀的资本,而是在途中能够悟到什么,变成更美好的自己。 愿未来的我,做更本真的自己,即使不会去更多的地方,也要做一个小太阳,去温暖我能够温暖的人。 一片片捡拾我心的碎片,让岁月愈合裂缝,使它如初始般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