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寇志的作者是谁
2023-04-22 21:52:48未知 作者:肇庆在线
问题一:《荡寇志》《封神传》《柳斋志异》的作者是谁?《荡寇志》是中国清代小说家俞万春对明代小说《水浒传》的续写 《封神传》改写者朱传誉先生又是文坛前辈 《柳斋志异》是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问题二:荡寇志的人物结局座次 星宿 绰号 姓名 结局 梁山泊职位 1 天魁星 呼保义 宋江 鲁智深死后,听从吴用之计逃走,路过长清县夜明渡时被渔人贾忠、贾义兄弟所擒,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总兵都头领 2 天罡星 玉麒麟 卢俊义 与张伯奋、张仲熊大战130多回合不分胜负,张叔夜趁机一箭射中他的左肩,二张趁机擒住他。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总兵都头领 3 天机星 智多星 吴用 梁山攻破后与戴宗逃跑,却被刘慧娘天眼看见,最后被康捷追上擒获,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掌管机密军师 4 天闲星 入云龙 公孙胜 守三关时因生辰八字被陈希真识破而被摄取魂魄,最后遭范成龙擒获,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掌管机密军师 5 天勇星 大刀 关胜 攻西灏山时与云天彪战200多合,云天彪诈败,他只顾防拖刀计,却被傅玉飞锤打伤。回寨后病死。 马军五虎将左军大将 6 天雄星 豹子头 林冲 在二关外与王进大战300多个回合不分胜负,被王进骂倒后一病不起。最后因见到高俅的头颅而活活气死。 马军五虎将右军大将 7 天猛星 霹雳火 秦明 攻导龙冈时中反间计,为表明心迹与颜树德大战。400回合已不是对手,任森突然出手镇住他后,颜树德将他杀死。 马军五虎将先锋大将 8 天威星 双鞭 呼延灼 守二关时连战邓宗弼、陶震霆、张应雷、辛从忠四将,最后被辛从忠标枪杀死。 马军五虎将合后大将 9 天英星 小李广 花荣 于望蒙山与陈丽卿斗箭,被陈丽卿射死。 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 10 天贵星 小旋风 柴进 梁山攻破时被盖天锡擒获,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掌管钱粮头领 11 天富星 扑天雕 李应 守后关时被云天彪杀死。 掌管钱粮头领 12 天满星 美髯公 朱仝 守三关时邓宗弼、辛从忠协擒,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 13 天孤星 花和尚 鲁智深 在关外与张伯奋、张仲熊交战后受伤,大闹忠义堂,疯狂身故。 步军头领 14 天伤星 行者 武松 于秦封山遭遇与唐猛、庞毅、闻达三人的车轮战,最后力尽而亡。 步军头领 15 天立星 双枪将 董平 守曹州时与韦扬隐交战,金成英突然偷袭致使被合力杀死。 马军五虎将虎军大将 16 天捷星 没羽箭 张清 守二关时连战邓宗弼、陶震霆、张应雷、辛从忠四将,但飞石却失灵,最后被陶震霆用洋枪打死。 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 17 天暗星 青面兽 杨志 在西灏山与闻达交战时,被诈降的李成背后一枪刺死。 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 18 天祐星 金枪手 徐宁 守二关时与任森大战数十回合,同归于尽。 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 19 天空星 急先锋 索超 中宋军之计,被引入长城岭,遭云龙的伏兵乱箭射死。 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 20 天速星 神行太保 戴宗 粱山攻破后与吴用逃跑,却被刘慧娘天眼看见,最后追上被康捷擒获,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总探声息头领 21 天异星 赤发鬼 刘唐 于天长山被毕应元、庞毅、孔厚协擒,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歩军头领 22 天杀星 黒旋风 李逵 于汶河渡被召忻、高梁、唐猛协擒,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歩军头领 23 天微星 九纹龙 史进 于敖山被哈兰生、沙志仁、冕以信协擒,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 24 天究星 没遮拦 穆弘 守新泰西门时被召忻、高梁协擒,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 25 天退星 挿翅虎 ......余下全文>> 问题三:荡寇志的内容简介清俞万春著《荡寇志》七十回,附“结子”一回,又名《结水浒传》。此本接续金圣叹评本之七十回水浒传而作,是水浒系列作品中与原著“立场相对”的一本著作(“立场相对”指的是至少从表面上将梁山一百单八将当做“反面角色”来写,同类的小说包括后来的《残水浒》《贼三国》)。因作者生当清季太平天国乱前,国内盗贼横生,作者有感于当时中国受盗贼横行之苦,因而深恶盗贼,有“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孰知罗贯中之害至于此极耶”(有一说法称:水浒七十回之前为施耐庵所作,七十回之后为罗贯中所续,故金及俞皆尊施而贬罗)的话,并进而著书立论,要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丝毫不容假借!”故此书中对宋江等人深恶痛绝,凡梁山泊上一干人等,几乎都无好下场。但也有观点认为,《荡寇志》实际上是用“曲笔”赞扬《水浒传》的著作,俞万春是个铁杆水浒迷(这一点在俞本人所作的自述文字中有明确表示)。《荡寇志》中有很多“自相讽刺”的内容,而其主旨实际上与被腰斩前的水浒传版本无异,再加上《荡寇志》中塑造的雷将角色大多过于刻板以及多有充满争议的行为,甚至不如书中作为“反派”的梁山好汉形象塑造得成功。这些都使得这部小说给人一种意旨纠缠的感觉 问题四:荡寇志的主要人物、内容中国清代小说。 又名《结水浒传》,70 回,结子1回。作者俞万春(1794~1849),字仲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荡寇志》作于道光六年至二十七年 ( 1826~1847 )间。作者“未遑修饰而殁”。咸丰元年(1851),其子龙光修订润色后,于咸丰三年刊行问世。俞万春有感于嘉庆以后封建帝国严重危机,积极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参加镇压农民起义,要“杜邪说于既作”。他非常不满《水浒传》梁山泊受招安等内容,为抑制《水浒传》的影响,因此接其70回以后,续作此70回。《荡寇志》的主要情节,是写告休管营提辖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受高俅父子迫害,却不“落草为寇”,而是忍辱负重,以杀害起义军的行为,来洗刷自己“犯上”之罪。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是小说的主旨 。作者赋予天神和官军以超群的本领、过人的智慧。同时极力丑化和污蔑农民揣义英雄都是“不堪一击”的“杀人放火”之徒。但它文字精练流畅,写陈丽卿受迫害情节,亦具真情实感,行文布局,造语设景,颇具匠心,在艺术上不无可取之处。 问题五:精忠说岳的作者是谁?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 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传颂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代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去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如若这样,“精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体而详细。但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妇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有岳飞背上刺字的记叙,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构造的。因此,岳飞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谁之手刺的?尚是个难解之谜。 问题六:大家觉得《荡寇志》怎么样?如题 谢谢了说《荡寇志》坏,主要就是丑化农民起义,对它的艺术水准,批评意见倒不多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是,正因为它的艺术上还算不错,一度还很流行,所以思想就显得尤其坏。今天看来,当年鲁迅先生所谓的“思想未免煞风景”,确实还是有的。关键是主要人物没有独立的人格,一股子奴才气。但是不是丑化农民起义,就成了有争议的问题。 很简单,要问《荡寇志》有没有的一般的丑化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我可以说,看近几年学术界研究的成果,潘旭澜笔下的太平军,止庵笔下的义和拳,可都比《荡寇志》里的梁山贼寇惹人反感多了;要问《荡寇志》有没有具体的丑化《水浒》里所描写的这一次梁山起义?我可以说,朱大可、孙勇进,包括我们天涯的淮茗大哥,大大小小知名的或是不知名的论者都十分有力的证明了,水泊梁山的好汉都就是不把老百姓的性命当回事的那么一帮子人,——所以把他们往坏处写,也就好象确实不是没有理由。 实践出真知,《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在珠崖、桂阳等地,是确实和农民军打过仗的,所以他写梁山起义如何失败,也就显得比较真实。书的前三十回,梁山队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展势头好,很快抢了很多州府,但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跟上,在占领区的统治地位并不牢靠,而且战线拉得过长,实力分散,给了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所以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是历朝历代农民起义最常见的命运,至少,比被招安后和方腊火并掉要典型。从阅读效果上说,《荡寇志》里每一个好汉被干掉之前,总还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个人才能,往往显得比较壮烈。比起《水浒》里“征方腊”的那十回书里,众英雄像被机枪扫射似的毙命,如杨志、史进这等第一流身手的人物,居然无声无息的就没了,俞万春这么写,恐怕反而要让人容易接受一点。 当然,农民起义搞到后来,总不免有内讧。五虎上将里的霹雳火秦明,就是因为卢俊义的猜忌给逼死的。而且,《荡寇志》里,打击梁山主要靠的不是官军,而是各处的地方豪强,割据武装。这个我们也熟,看《三国》里孙曹刘们是怎么起家的,就知道确实是怎么回事。李自成败于辫子兵,最后在九宫山,却也很可能是死在地主武装手里。更典型大家也更熟悉的,当然就是差不多在《荡寇志》成书的同时爆发的太平天国。朝廷的八旗绿营早烂掉了,要与石达开李秀成这样的优秀将领争衡,到底还是靠了曾国藩的湘军。 太平军一进苏州,当即就毁了《荡寇志》的书版,有趣的是,除了上述一般农民起义都有相似外,太平天国的命运和《荡寇志》的描写还有额外的巧合。太平天国起初把洋人当做“番弟”,“洋兄弟”,后来则据说是在“在清朝和外国侵略者的联合进攻下,不得不陷于失败”。《荡寇志》里,梁山有个洋人军师,乃是“大西洋欧罗巴国人士,名唤白瓦尔罕”,此人后来降了官军。而水泊梁山如此地利竟也被最终攻破,则是因为,围剿的将领得到了一套西洋画法的梁山全图。 评论者一般都说《荡寇志》的艺术水准不坏(除掉那些骨子里坚信思想不好,艺术上就必无足道的人物),但究竟不坏在哪里,好象就很少有人谈。翻来覆去也只是引用鲁迅先生的那几句话:“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摹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或者,“文章是漂亮的,描写也不坏。” 那我就说两句。 让人印象比较深的是它结构。这部书的大框架搭得比《水浒》好,它不是一个十回又一个十回串起来的,而是写了一场大的战役的全过程。一边是梁山从鼎盛到逐步衰落到灭亡,一边是陈希真、云天彪、张叔夜这些朝廷和地方的势力怎么兴起,怎么慢慢对梁山形成合围剿杀之势。常常是同时几条战线都在打,而方方面面的战况,彼此都有微妙的关联。这在今天的军事小说里不希奇,古典里能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此外就好象只有《三国演义》。不过......余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