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疫情元凶?这部9分片现在看还不晚
2020-11-26 11:45:27未知 作者:肇庆在线
有句老话说,病从口入。
现在看来一点没错。
最近,分别来自华中农业大学、香港大学和广西医科大学的研究发现:
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从蝙蝠到人类的中间宿主。
可不要因此就觉得穿山甲就是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
毕竟它才是最初的受害者。
是时候向所有人推荐这部纪录片了——
《穿山甲:被捕杀最多的动物》
穿山甲是一种古老的生物,出现在距今约4000万年前。
也许和你想象中四脚着地爬行的样子不同,穿山甲其实可以像恐龙一样用两只后腿直立行走。
它长着锋利的前爪,擅长挖掘打洞,用长长的舌头舔食蚂蚁或者其他一些昆虫。
一旦遇到危险,它就蜷成一团,身上坚硬的鳞片会保护它免遭危险,连狮子都咬不动它。
穿山甲也是现存唯一长着鳞片的哺乳动物。
这些不同寻常的特性,也给穿山甲带来了灭顶之灾。
如今,穿山甲是世界上被贩卖数量最多的动物,每年非法交易的穿山甲有10万只,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只穿山甲被捕杀。
目前地球上的穿山甲分为8个种类,其中4种分布在亚洲,4种分布在非洲。
中国本地的中华穿山甲,近些年已经被捕猎到接近灭绝,评级为“极危”,比“易危”的大熊猫还严重两个等级。
既然国内的穿山甲无法供应市场需求,偷猎者们便将目光转向国外。
于是,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非洲等地的穿山甲,源源不断地通过黑市流入中国。
纪录片的主角玛利亚,是一位工作在南非的环保学家。
几年前,玛利亚救助了一只雌性穿山甲,不久后它产下一只幼崽,玛利亚将它命名为“蜜宝”,并和它一起生活。
因为穿山甲只吃昆虫不吃饲料,因此但玛利亚对蜜宝的饲养方式就是,让它自己去野外找吃的。
蜜宝出去觅食时,玛利亚就在后面跟着,每天都要走上好几个小时。
通过近距离观察蜜宝,玛利亚更加了解穿山甲这种生物,她发现和书本上记载的有很多不同:
人类对穿山甲这种生物,实在认识的太少了。
玛利亚建立了一个保护区,以救助更多的穿山甲。
随着亚洲穿山甲数量的减少,非洲穿山甲的偷猎也愈演愈烈,
有一次,偷猎者甚至偷到了玛利亚的“后院”。
于是,玛利亚启程前往泰国、越南、中国,寻找保护穿山甲的方法,以及导致穿山甲被大肆捕杀的根源。
人们捕杀这些穿山甲主最后都干什么用了呢?
首先是药用。
在很多中国古代医书中,都有穿山甲鳞片用作药材的记载。
其功效也是五花八门:
南朝的《名医别录》认为穿山甲鳞片可治小儿惊啼和蚁虫叮咬;唐朝 的《千金翼方》认为穿山甲鳞片“烧为末,猪膏和敷之”可治皮肤疮疡;宋朝的《太平圣惠方》记载穿山甲丸可治积食,穿山甲散可治痔疮,穿山甲贴可治骨伤;金元时期穿山甲还被加上了健身壮阳、延年补益等新功能; 明朝的《本草纲目》又认为穿山甲可以“通经脉,下乳汁,排脓血”……
穿山甲鳞片几乎成了治百病的神药。但很多功效都来自望文生义的联想,因为穿山甲会打洞,所以就认为它能疏通人体,因而联想出消积食、排脓血、通经、下乳等功效。
但事实上,穿山甲鳞片的成分和人的指甲、猪蹄甲等别无二致,并没有证据证明它具有什么特殊功效。
近年来,一些动物保护组织正呼吁将穿山甲从《中国药典》中剔除,希望将穿山甲从灭绝的边缘拉回来。
但药用,只是导致穿山甲被捕杀的原因之一。
那些扒光了鳞片的穿山甲,当然没有被丢弃,而是以同样高昂的价格被端上餐桌。
除了一些没有根据的保健功效外,对某些人来说,能吃到穿山甲这样的珍稀动物,是一种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这里有一个恶性循环:
穿山甲越是濒临灭绝,价格就越高;它的价格越高,越能满足某些人炫耀的心理,于是被捕杀的更多。
既然有人对穿山甲有这么旺盛的需求,那是不是只要像猪牛羊一样进行大量的人工养殖,就既能让它免于灭绝,又能满足市场需要?
这一点,当然早就有人想过。
但因为穿山甲的特殊性,连养活一只穿山甲都是难题,更不要说让它顺利繁殖了,目前全世界都没有真正成功的穿山甲规模化养殖案例。
保护穿山甲,想要靠像玛利亚这样的动物保护者的救助,更是杯水车薪。
由于无法长期人工饲养,救下来的穿山甲在医治和饲养一段时间后,还得放归自然。
为了避免放生的穿山甲再次被人抓捕,动物保护者们徒步进入难以接近的森林深处,将穿山甲们一只一只分散放生。
总之,想要拯救穿山甲,最好的方法是:
消灭市场需求。
虽然国家已经在不断地打击穿山甲的非法交易。
但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会有人为了利益继续铤而走险。
更关键的是通过宣传教育,从根源上让公众认识到:
消费穿山甲以及其他野生动物,是愚蠢的、不必要的。
在纪录片中,玛利亚来到中国,想要借助明星的力量,向年轻人宣传保护穿山甲的重要性。
她见到的明星是,
杨颖。
玛利亚给杨颖看了蜜宝的视频,还了解到杨颖在微博上拥有8000万粉丝,通过她的影响力,也许可以让更多人开始认识和保护穿山甲。
这才有了后来那个《蜜宝的故事》公益广告。
但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明星、机构的力量都是有限的。
现实情况是,全社会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还远远不够。
前几天,就有网友发文称,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科普图书《动物小百科》中,存在可以吃野味的不当表述。
书中《果子狸》一文称,“果子狸全身都是宝,它们的肉可以吃,脂肪是化妆品生产中难得的高级原料,可以医治烫伤……”
这条消息立马在网上引发热议,网友表示:
吃野味从娃娃抓起?这简直误人子弟!
配图也是错的,图上的不是果子狸,是浣熊。
之后,该出版社回应表示将全面下架该书。
17年前,SARS病毒的中间宿主正是果子狸;
而如今,穿山甲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一次次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这绝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