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罐怎么用
2022-12-04 09:35:31未知 作者:肇庆在线
1.竹罐的使用方法1 闪罐法:是指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局部潮红或出现瘀斑为止。多用于局部麻木和生理功能减退的病症。 2 走罐法:又称为推罐法。多用于病灶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先在该部位擦上一层凡士林或植物油脂,选择罐口光滑的玻璃罐(多选中等型号),将罐吸上后,左手紧接扣罐部位上端的皮肤,使之绷紧,右手拉罐向下滑移,达到一定距离后,再将左手按紧下端皮肤,右手拉罐向上滑移。如此进行上下或左右反复推拉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本法常用于腰背部肌肉劳损等病症。 2.竹罐怎样吸得紧操作: 依不同病情、不同病位选一定数量的竹罐(经二次加工后,要求罐壁薄厚均匀适当、罐口平滑园钝)10个左右。放入沸腾的开水中(治前先将装有散寒活血、通路止痛功用中草药的纱布袋投水中煎煮至一定浓度后,再放竹罐煎煮、常规使用,疗效更佳)1分钟左右,锅内热气弥漫,开盖,一手以长钳将竹罐颠倒(罐口朝下空去热水)取出,立即倒扣在垫有数层毛巾的另一手上,手抓毛巾握紧罐口(勿漏气)拭去罐表热水,快速、有效地甩去罐内残余热水,立即扣压在机体相应部位,稍候松手。 ' 剂量与疗程: 每次用罐10个左右,规格不一,留罐时间以病变程度、病人体质及患处皮肤耐受程度而定,一般在10分钟左右,一日或隔日一次,10次左右为一疗程。 适应症: 外感风寒湿邪、外伤劳损等原因所致的肢体不同部位的痹症,颈椎病,腰背痛,肩周炎等,感冒咳嗽,哮喘、肺炎、胃腹疼痛、吐泻返酸、便秘、疖痈不同阶段(未成脓时可将郁滞毒气吸出,令气血通畅瘀肿消散,已成脓时也可托毒排脓减轻症状)、毒虫咬伤等。 4 注意事项: 4.1 急性传染病(尤其急性传染性皮肤病),广泛性皮肤病,高热抽搐,极度衰竭,出血倾向疾病,活动性肺结核,急腹症,严重心脏病人。治疗部位皮肤过敏、溃疡、全身浮肿、烫伤、冻伤、肿瘤,女性经期、孕期腹部及腰骶部禁用。 4.2治疗部皮下有大血管,,骨骼凸凹不平,较大的瘢痕上、乳头,毛发较多处,皮下肌肉脂肪明显量少,皮肤细或干燥弹性差,某些年老体虚,久病虚弱,部分心脑血管病人,糖尿病病人,小儿、机体耐受性差,有“晕针”病史者慎用。对此类病人操作前宜选舒适放松体位(多为卧位),做好解释工作,可适当延长罐体在空中停留时间(毛巾始终严捂罐口),减少留罐时间,以降低罐口对机体皮肤的刺激强度(初次接受治疗者尤须注意),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有异常立即起罐。 4.3 拔管前要选好体位、部位、大小适当的罐体。初次接受该治疗或体弱者,宜取卧位. 4.4 竹罐要标准,,罐壁要求薄厚适当且均匀,罐口平滑园钝。 4.5 拔管前甩净罐内残余热水 4.5 尽量缩短竹罐出锅后(毛巾捂严罐口)与罐口吸附皮肤前之间在空中停留的时间。 4.6 初次操作者,为确保罐不脱罐,在规范操作前提下,宜将罐口直接紧压在相应经穴上,并原地左右适当转动罐体,略压一会后再松手。 4.7罐刚固定时,罐口下皮肤有温热感(温热是正常刺激感,烫是异常刺激感),肢体不宜马上移动(否则,罐体易脱落),起罐时有短暂的疼痛,常见罐口下皮肤淤血、充血或无明显变化、有水珠、甚或有泡、扪之均发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