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供给
2022-12-01 13:29:35未知 作者:肇庆在线
[拼音]:xuqiu yu gongji [外文]:demand and supply 需求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的需要。 供给 是指在一定时刻上和各种价格条件下,卖者能够和愿意向买者提供的处在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 需求 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 需求 同需要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需要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发展和享受,所愿意得到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对物质产品的需要,可分为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对生活资料的需要还可分为对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需要等。需要是指实际需要,而不管人们有没有对这些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 需求 是指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它是消费者所拥有的货币量决定的能够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马克思说:“市场上出现的对商品的需要,即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11页)。形成市场 需求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消费者愿意购买和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市场 需求 由于受到他们所拥有的货币量的限制,经常小于他们的实际需要。 影响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 的因素主要有: (1)消费者货币收入的多少。 需求 一般随消费者货币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消费者货币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在人们的货币收入增多时,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对生活必需品的 需求 所占的比重将会减少,用于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 需求 所占的比重将会增多。 (2)所需要的商品价格的高低。 需求 对于一般商品说来与价格的高低成反比,即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需求 因价格变动而引起的相应的变动率,叫做 需求 弹性或 需求 的价格弹性,它反映 需求 量的变动对比价格变动来看的灵敏程度。不同性质的产品有不同的 需求 弹性。生活必需品的 需求 弹性较小,当它们的价格变动时,所引起的 需求 量的变化不大。高级消费品的 需求 弹性较大,当它们的价格变动时,所引起的 需求 量的变化也较大。 (3)其他相关商品价格的高低。可以用作替代品的有关商品的价格降低了,会使购买力转移到那种商品上,从而将减少对原有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 ;反之,可以用作替代品的有关商品的价格提高了,从而将提高对原有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 。 (4)消费者的习惯和偏好。消费者的习惯和偏好的变化会引起 需求 的变化。 (5)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和收入的预测。预测的未来价格上涨和收入提高,将会增多现有的 需求 ,预测的未来价格下降和收入减少,将会缩减现有的 需求 。 (6)消费者人数的多少,将影响整个市场 需求 的大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个人需要只有在保证为资本家提供更多的利润的限度内,才被认为是必需的。因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 ,大大低于他们的实际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成为国家和生产资料的主人,把社会生产与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全体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提高全体人民的收入,从而使他们的 需求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提高。 供给 指卖者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能够和愿意向买者提供的商品量,包括处在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以及能够及时地提 供给 市场的库存的商品。市场 供给 可分为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的 供给 。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有劳动力商品的 供给 。 供给 的范围和水平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供给 的商品总量及其构成由社会生产总量和总产品的物质构成决定。一切影响社会生产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 供给 量。但是,市场 供给 量不等于生产量,因为生产量中有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作为贮备或出口。 供给 量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进口商品或动用贮备商品。 在市场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 供给 一般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即当价格上涨时, 供给 量增加,当价格下降时, 供给 量减少。因价格变化而引起的 供给 的相应的变动率,叫做 供给 弹性。 供给 量不易变动的商品的 供给 弹性小, 供给 量易于增加或减少的商品的 供给 弹性大。一般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商品增加 供给 比较容易,它的 供给 弹性较大;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商品增加 供给 涉及到增加设备等问题,比较不容易,它的 供给 弹性就较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 供给 弹性很大。资本家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廉价劳动力商品的 供给 ,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 供给 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市场 供给 商品的目的是为了攫取利润。社会主义社会 供给 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需要。 供给 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它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论是一般商品和劳务的 供给 还是劳动力的 供给 ,都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无论是商品或劳务的 供给 ,都反映着社会主义的互助合作关系。社会主义的 供给 是发展社会主义交换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重要环节。 相互关系 商品的 需求 和商品的 供给 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 需求 引起 供给 , 供给 满足 需求 ,而 需求 又引起新的 供给 。 需求 和 供给 是交换关系中的两个方面,既相联系,又相分离,并始终存在着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 需求 和 供给 的对抗性的矛盾,它的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 需求 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资本主义制度下 供给 和 需求 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造成社会劳动的严重浪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社会生产是按照社会需要有计划地进行的,因而有可能做到 供给 与 需求 的规模和结构基本相适应。由于 供给 和 需求 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社会主义社会 供给 和 需求 也经常存在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国家自觉的调节不断地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供给 与 需求 的矛盾只要处理得当,不但不会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而且会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 |